6月18日,福建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《福建省氫能產業創新發展中長期規劃(2025—2035年)》的通知。
文件指出,規劃期限為2025—2035年。
· 2025至2030年為起步發展期。建成10個以上高能級創新平臺,培育1—3個百兆瓦級綠電制氫示范項目,建成1—3個氫基綠色船舶燃料加注港口試點示范項目,建設各類型加氫站50座,在港口、園區或城區打造10條運營示范線,燃料電池汽車產量達到6000輛/年,實現氫能規模化商業應用。優先推進用于海運動力燃料的綠色甲醇項目,優先攻關相關核心技術,加快中試、小規模產業化,提升轉化效率,降低生產和儲運成本,形成產業競爭優勢,培引科技領軍龍頭企業,形成規模化氫基綠色燃料供應基地。力爭形成3萬噸/年綠氫生產能力,10萬噸/年氫基綠色燃料生產能力,氫能產業總產值突破600億元/年。
· 2030至2035年為快速躍升期。全省氫能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,規模質量效益全面提升,形成10萬噸/年綠氫生產能力、100萬噸/年氫基綠色燃料生產能力,綠氫在福建省氫源中占比達到40%以上,建成東南沿海重要的綠氫及氫基綠色燃料供應基地、輸運樞紐和加注中心,形成涵蓋交通、儲能、工業等多元應用場景的產業體系,總產值突破3000億元/年。
發展路徑方面:
充分挖掘氫能多元應用潛力,發揮清潔能源資源優勢促進氫能與福建省電力、石化、油氣輸配、冶金、交通等產業協同發展,打造若干氫能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。
在制氫端:依托福建省石化產業優勢,近期以工業副產氫就近供給為主,大力發展氫氣提純技術,提高工業副產氫利用率,深化副產氫在鋼鐵、煤炭、化工等領域產業化應用,帶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,實現千億級重大石化項目產業鏈拓展延伸;中遠期積極引導利用風、光等多種可再生能源制氫,逐步降低制氫成本,擴大制氫規模。
在儲運端:重點發展高壓氣態儲氫和長管拖車輸氫,按照低壓到高壓、氣態到多相態的路徑逐步提升運輸能力;推進以氨為儲氫介質的特色技術路線,實現大規模、長距離運輸;支持有機液態儲氫、固態儲氫及相關材料及器件制造業。
在加注端:建設以加氫綜合能源站為主的氫能基礎設施,支持利用現有加油加氣站改擴建加氫設施,先行先試新的制氫技術;重點推進物流、港口、園區、環衛等專用加氫站建設。在福州港、廈門港等國家港口建設氫基綠色燃料加注中心,重點推進綠色甲醇、綠氨在船舶使用,探索可持續航空燃料加注。
在應用端:在化工領域推動氫制合成氨、甲醇等氫基燃料產業化;在冶金領域開展“氫冶金”替代碳還原,推進產業綠色轉型;在運輸領域規模化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、船舶、工程機械等,構建氫能示范交通線,帶動氫燃料電池關鍵核心材料及零部件產業集聚發展;在儲能發電領域推進氫能在應急備用電源﹑電網調峰等場景的示范應用;積極探索天然氣摻氫“氫進萬家”科技示范工程,引導氫能進入居民能源消費終端,為打造“氫能社會”奠定基礎。
產業布局方面:
立足福建省氫能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特色,充分發揮龍頭企業、高校、科研院所引領帶動作用,重點打造“兩核心一保障一走廊一網絡”的氫能產業發展布局,形成影響力輻射粵港澳、長三角等區域的氫能技術、裝備、原料、產品、標準輸出高地。
兩個核心一個保障:以福州、廈門為核心,以漳州為保障,其中福州重點打造全產業鏈制造基地,推進加氫機、控制閥組、氫氣壓縮機、液(氣)氫儲罐等裝備的研發制造,實現在氫能裝備及氫燃料電池制造方面比較優勢;廈門重點積極承接先進地區創新資源,開展電解水制氫裝備及關鍵核心材料、固態儲氫、燃料電池與整車等關鍵技術研究,突破產業鏈缺失環節,提升氫燃料電池整車產能;漳州重點在古雷港經濟開發區建設綠氫及氫基綠色燃料示范工程,打造福建省綠氫和氫基綠色燃料生產基地,就近拓展多元化示范應用場景。鼓勵福州、廈門兩個核心城市優先開展氫能在交通領域示范應用。
一條沿海氫能經濟走廊:依托沿海區位資源優勢及創新先發優勢,打造福建省特色沿海氫能經濟走廊,以福州、廈門兩個核心輻射帶動莆田、泉州、漳州、寧德等沿海城市燃料電池汽車及零配件制造、氫燃料發電裝備等產業發展;在沿海氫能經濟走廊加強沿線制氫工廠、氫氣提純、氫基船舶燃料加注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及港口、船舶等氫能應用場景的搭建。
一張加氫網絡:在“兩核心一保障”示范應用較為成熟的基礎上,按照由點及面、由專用向公用、由城市向城際的發展布局,合理配套、適度超前推進加氫站布局,形成輻射全省的加氫網絡,實現氫能在三明、龍巖、南平等內陸城市示范應用,帶動配套產業發展。
政策如下:









